钛棒,以钛(Ti)为主要成分的棒材,含少量铝、钒等合金元素(如Ti-6Al-4V)。钛棒具有轻质高强、生物兼容特点,主要应用于航空、医疗、海洋等领域。锆棒,以锆(Zr)为主要成分的棒材,常含少量铪(Hf),核级锆需控制铪含量。 具有耐蚀耐高温、中子透明、核电不可替代。 多用于核电、化工、特种等特殊领域。为便于广大终端客户,深刻了解两种不同合金的棒材,中扬金属结合相关资料,从材质、性能、工艺、流程、应用等维度,通过表格逐项分类概述:
1、定义与核心用途对比
维度 | 钛棒 | 锆棒 |
定义 | 由纯钛或钛合金制成的棒材,通过锻造、轧制等工艺成型。 | 由纯锆或锆合金制成的棒材,通常用于耐腐蚀或核工业领域。 |
核心用途 | 航空航天结构件、医疗器械、化工设备、体育器材。 | 核反应堆燃料组件、化工反应器内衬、耐酸设备、特种阀门。 |
2、材质细分对比
维度 | 钛棒 | 锆棒 |
纯金属材质 | 工业纯钛(Gr1-Gr4,如TA1-TA4)。 | 工业纯锆(R60700、R60702,如Zr-1、Zr-2)。 |
合金材质 | α型(TA7)、α+β型(TC4/Ti-6Al-4V)、β型(TB5/Ti-15V-3Cr)。 | 锆合金(Zr-2:含Sn、Fe、Cr;Zr-4:含Sn、Fe、Cr、Nb;Zr-702)。 |
杂质控制 | 氧含量≤0.2%(Gr1),铁≤0.3%。 | 铪(Hf)含量≤0.01%(核级锆),氢≤0.005%。 |
3、性能特点对比
维度 | 钛棒 | 锆棒 |
物理性能 | 密度4.5g/cm³,熔点1668℃,导热性差(17W/m·K)。 | 密度6.5g/cm³,熔点1852℃,导热性更差(22W/m·K)。 |
力学性能 | 抗拉强度≥240MPa(Gr1)至≥930MPa(TC4);延伸率≥20%(Gr1)。 | 抗拉强度≥380MPa(Zr-702),核级锆合金强度≥550MPa;延伸率≥16%。 |
耐腐蚀性 | 耐海水、氯离子、硝酸,但高温下易氧化。 | 耐强酸(硫酸、盐酸)、高温高压水腐蚀,核环境抗辐照性能优异。 |
特殊性能 | 生物相容性高,无磁性。 | 低热中子吸收截面(核级锆),抗氢脆性。 |

4、执行标准对比
维度 | 钛棒 | 锆棒 |
国际标准 | ASTM B348(钛及钛合金棒材)、AMS 4928(航空级)。 | ASTM B550(核级锆合金棒)、ASTM B351(工业级锆棒)。 |
中国标准 | GB/T 2965(钛及钛合金棒材)、GB/T 3620.1(牌号)。 | GB/T 8769(锆及锆合金棒材)、EJ/T 20130(核级锆合金)。 |
核工业标准 | 无特殊核级标准。 | ASTM B811(核级锆合金无缝管)、RCC-M(法国压水堆规范)。 |
5、加工工艺对比
维度 | 钛棒 | 锆棒 |
熔炼工艺 | 真空自耗电弧熔炼(VAR)、冷床炉熔炼(EBCHM)。 | 电子束熔炼(EBM)、真空自耗电弧熔炼(VAR),核级需多次熔炼去杂质。 |
成型工艺 | 热锻(900-1000℃)、热轧、冷拔(小尺寸)。 | 热锻(700-900℃)、热挤压,需避免晶粒粗化。 |
热处理 | 退火(650-800℃)消除应力,β退火用于改善韧性。 | 真空退火(500-600℃),核级锆需β淬火+时效处理。 |
表面处理 | 酸洗(HF+HNO₃)、喷砂、抛光。 | 酸洗(HF+HNO₃+甘油),电解抛光(核级防污染)。 |
6、关键技术对比
维度 | 钛棒 | 锆棒 |
技术难点 | 高温氧化控制、大尺寸棒材组织均匀性、β合金冷加工开裂。 | 核级锆铪分离(Hf≤0.01%)、辐照蠕变控制、氢化物取向管理。 |
核心设备 | 真空熔炼炉、数控锻压机、保护气氛热处理炉。 | 电子束熔炼炉、超净加工车间、中子辐照测试装置。 |

7、加工流程对比
步骤 | 钛棒典型流程 | 锆棒典型流程 |
1. 原料制备 | 海绵钛→压制电极→真空熔炼→铸锭。 | 海绵锆→氢化粉碎→提纯(去除铪)→压制电极→真空熔炼→铸锭。 |
2. 热加工 | 铸锭加热至β相区(1000℃)→多向锻造→轧制。 | 铸锭加热至α+β相区(800℃)→等温锻造→热挤压。 |
3. 冷加工 | 冷拔(小尺寸)→矫直→切割。 | 冷轧(有限变形)→真空退火→精磨。 |
4. 检测 | 超声波探伤、金相分析、力学性能测试。 | 氢含量检测、晶粒取向分析、中子吸收截面测试(核级)。 |
8、应用领域对比
领域 | 钛棒典型应用 | 锆棒典型应用 |
航空航天 | 飞机发动机压气机轴、起落架连杆。 | 无(锆密度较高,不适用于航空减重)。 |
核工业 | 无(钛中子吸收截面较高)。 | 核燃料包壳管、控制棒导向管、反应堆压力容器内衬。 |
化工 | 氯碱电解槽电极、耐蚀管道支架。 | 硫酸反应器搅拌轴、盐酸储罐内衬。 |
医疗 | 骨科植入物(人工关节)、手术器械。 | 无(锆生物相容性较低)。 |
新兴领域 | 3D打印钛合金粉末原料、氢能储罐。 | 第四代核反应堆(快堆)结构材料、固态电池锆基电解质。 |
9、未来发展对比
维度 | 钛棒 | 锆棒 |
技术方向 | 超细晶钛棒(纳米晶强化)、低成本钛合金(Ti-Fe-O系)。 | 抗辐照锆合金(如M5合金)、锆基复合材料(Zr-SiC)。 |
应用扩展 | 深海探测器耐压壳体、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部件。 | 熔盐堆锆合金包壳、氢燃料电池双极板镀层。 |
环保挑战 | 海绵钛冶炼能耗高(克劳尔法),需开发绿色电解工艺。 | 核废料中锆的回收处理(长寿命同位素分离)。 |

总结核心差异
1)材料本质:
钛棒:轻量化优先,生物相容性突出。
锆棒:核性能优先,耐极端腐蚀环境。
2)工艺核心:
钛棒:追求高温塑性变形与组织调控。
锆棒:强调核级纯度与辐照稳定性控制。
3)产业定位:
钛棒:覆盖高端制造(航空、医疗)与民用领域(体育、建筑)。
锆棒:高度集中于核能产业链,属于“小批量、高门槛”特种材料。
相关链接